“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底,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8%,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根据赛迪顾问调查数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自2018年逐渐超越GDP指数且差距不断扩大,2020年4季度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达到161.1,三年增长逾 60%,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拉动力日益增强,已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两个五年规划的历史交汇点上,准确把握我国数字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赛迪顾问基于以往的研究积累,深度分析、谨慎判断,对我国“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特征作出以下六点研判。
特征一:“新基建”加速部署,打造转危为机“新引擎”
“新基建”包括信息、融合、创新三大领域,相较于传统基建涵盖范围更广、极具数字化特征,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明确了未来三大需求的发力点,“新基建”成为投资驱动的主要抓手。截至2020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发布“新基建”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围绕 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一批千亿、万亿级项目规划建设破土而出。
预计到2025年,“新基建” 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带动投资累积或超17万亿元。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我国“十四五”前期稳投资、保增长、促消费,化解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实现数字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基建”带来的发展机遇不限于此,其对投资和消费的短期拉动作用有限,但对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影响更为深远。
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与“ 十四五” 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需求相叠加, 将带动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管理范式深刻变革,支撑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管理与运营,构建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高质量循环结构,并优化生产和服务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
特征二: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十三五”期间,我国海量数据年均增速超50%,全球占比达20%,成为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与此同时, 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价值亟待释放。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出台,首次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为生产要素,旨在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2020年10月11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 年)》发布,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强调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等举措。
“十四五”期间,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将会持续深入推进,我国将从促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数据要素的流通效率和市场活力,发挥数据这一新型要素对传统要素效能的倍增作用,使数据要素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特征三:智能制造“软硬兼施”,造就传统支柱“新优势”
“十三五”期间,在智能制造领域各项政策的引导下,中国制造业逐渐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数字技术大量应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关键阶段,发力点逐渐清晰。
硬件方面,生产全周期的智能化改造将成为重点,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生产线、无人工厂等将逐步推广,最大程度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产设施整体协作效率, 提升产品质量一致性。
软件方面,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值得期待,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综合集成应用,加速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等落地、推广。
生态方面,受限于技术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工艺壁垒高等因素,单个系统解决方案商将难以同时满足各细分行业需要,智能装备制造、物流仓储、软件专业企业间将不断加强协同创新,以强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能力,最终造就全新的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态圈。
特征四:新兴业态加速培育,描绘转型升级“新思路”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韧性,大量新模式、新业态涌现,在助力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活、对冲行业压力、带动经济复苏、支撑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0年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聚焦新服务、新消费、新场景,描画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十四五”期间,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破除惯性思维、推动制度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会不断增强。在相关政策的助力下,我国将加快探索线上服务新模式、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培育发展共享经济新业态,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微经济、虚拟产业园等将加速落地并蓬勃发展,成为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特征五:数字贸易持续发展,把握对外开放“新机遇”
作为服务贸易最新的表现形态,全球数字贸易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中国数字贸易也发展迅速。
据统计,2019 年,中国数字贸易进出口规模达2036亿美元,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 26%,同比增长 6.7%,高出同期服务进出口增长率8.1个百分点。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2020年9月10日,商务部新闻发布会表明,将会同有关部门把数字贸易作为新一轮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指导试点地区积极开展探索,激发我国数字经济和贸易发展潜力。
“十四五”期间数字贸易必将成为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向格局更优、层次更深、水平更高方向发展的重要抓手。计算机、电子器件、通信设备、芯片、机器人等数字硬件的出口优势将持续巩固;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维修等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将成为新的增长点;高端软件、运营维护、数字解决方案等技术密集型高端数字服务将成为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的重点;数据跨境流动将成为各国竞争焦点和各地区探索方向,我国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数据跨境流动试点。
特征六:数字治理不断完善,构建经济发展“新环境”
“十三五”期间,我国政府“放管服” 改革不断深化,“互联网 + 政务服务” 取得实质成效,在线办理、网络协同等全面铺开,广东“粤省事”、福建“闽政通” 等移动端创新应用得到推广,数字化治理进程稳步推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字技术提升了战“疫”的精准性和智能化,增强了突发事件下的城市“免疫力”,数字化治理的优越性和创新潜能极大凸显。
“十四五”期间,随着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的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的全面开放共享和跨部门开发利用将逐渐实现,数字鸿沟、延迟反馈、数据孤岛、数据安全等数字化治理难题将被逐步突破。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平台大量建设使用,上网留痕、风险预警和科学分析逐渐成熟,数字化治理手段将不断优化。
针对网约车、互联网金融等数字经济融合业务的职权划分和沟通协调机制持续探索,跨联席会议、失信联合惩戒等工作方式逐渐推广,数字化治理效能将会不断提升。随着数字化治理被更广泛的应用于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方方面面,规范有序、包容审慎、鼓励创新、协同共治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将加速形成。(本文作者为赛迪顾问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总经理)